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相关内容,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关于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信息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本文目录一览:

2010年江苏高考录取率逼高教改革再发力
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近日顺利结束,我省高考录取率首次定格在“80%以上”,不仅超出78%这一原先预计数据,也创出了历史新高。
有关教育专家认为,高录取率既有可喜的一面,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。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,已成为“高录取率时代”高校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现状:2010年多省高考录取率创新高
据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,2010年全国共有1639所普通高校在我省录取新生423316人,比原计划410857人多录取12459人,完成招生计划的103%。录取新生中,本科222540人,占52.6%,专科200776人,占47.4%。我省省内普通高校录取354664人,占83.8%,外省(市、区)高校录取68652人,占16.2%。
进入21世纪以来,我省高考录取率一直在70%左右的高位徘徊,2006年后开始一路走高,到2009年已达77.2%。
在全国其他多个省份,2010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。2010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%,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%,高达54.9%,比去年提高了5.6个百分点。上海2010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%,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。此外,浙江为83.8%,山东突破80%,重庆达78.55%,云南超过70%,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.3%。
原因:升学从“独木桥”走上“立交桥”
80%多的高录取率是怎样“炼成”的?
“最主要的原因是参考人数在减少,而招生计划在增加。”有关专家介绍说,2010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52.7万,比2009年的54.6万减少1.9万;而各高校招生计划则超过去年,增加了1.9万人,增长5%。此后正式录取期间,考虑到江苏生源好,不少高校又临时追加了招生计划。
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:江苏省18-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,2008年为671.35万,达到峰顶后呈现递减趋势;2015年将为390.99万,是2008年的58.24%;2019年为295.03万,是2008年的43.95%。“虽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和高校生源并不完全是一回事,适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不上大学,但高校生源减少是大势所趋。预计未来几年,我省高中毕业生数每年减少至少2万人左右。”有关专家表示。
还有一个原因是高中毕业生成长道路更加“多元化”。姜堰中学副校长孙友先分析说,如今的高中生已经不再一味地挤高考这座“独木桥”,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,如出国留学、读港澳高校、复读或其他途径,走上了“立交桥”。统计数据显示,2009年我省自费留学人数跃至近2万人。在南京,每年高考前都有千名左右的高三学生拿到了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2010年南京外国语学校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中,有200多名参加“洋高考”,被国外大学录取。
影响:“上好大学”成为新升学焦虑
在80%以上的高录取率面前,“上大学”的焦虑缓解了,但“上好大学”的焦虑,却在社会上依旧存在且愈演愈烈。
“我身边很多同学关注的不是能否上大学,而是能否上重点大学。即使考不上北大、清华,也起码要‘搏’一个本科院校。”2010年刚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的小齐,这么描述他周围同学的升学追求。
“高录取率为更多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,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依旧是稀缺品。”姜堰中学副校长孙友先告诉记者,“高录取率对普通高中确实有好处,但对我们这样的四重点高中却没多大意义,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去了本二以上学校,而近年来本一、本二院校扩招步伐早已停下,录取率一直很稳定。”
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郝京华也表示,在大学生找工作日渐艰难的背景下,以前持“有个学上就已经不错”想法的一些家长,已经逐渐生出“上个好大学、以便将来找工作”的念头。但是,在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形成的供求关系未有大的改观、以分数为核心的选拔机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,这种“上好大学”愿望的积聚,只会使大家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任何因素越来越敏感。并且,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背景下,这种氛围足以扩散到整个社会。
建议:深化高教改革已箭在弦上
“高考录取率过高的背景是录取线过低。如2010年专二院校录取线一降再降,先是160分,后又降到120分。这么低的入学门槛,使得许多中学教育没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了高校。”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龚放教授表示了自己的忧虑,“大众化教育并不代表粗放经营。高校应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及时给这些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和‘再加工’,否则最终提供给社会的可能会是‘不合格产品’,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力。”
龚放认为,高考录取率就像踢足球,一定要掌握好“度”,过高了就会“越位”而吃黄牌。目前国内许多省份已表现出这种苗头,使得高校不报到率越来越高,许多学校生源吃不饱,既造成资源浪费,也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。他同时指出,对中学来说,70%以下的录取率会对高中生有种张力,而一旦录取率超过80%,将不利于中等教育的激励机制,一些后端中学的学生会失去压力和上进心,总以为成绩好不好无所谓,反正有学上。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孔垂谦、
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刘魁表示,在经过一段快速扩张期后,我国高等教育应重视解决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,如学生培养质量下降、就业难等,重视推动内涵发展,以实现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。新出台的国家和江苏省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都提到,要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和招录办法改革以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,这正是下一轮高教发展应集中解决的问题。
(文章来源:新华网)
51招生网
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
最近公布的高考招生计划,引起了不小的波澜。由于担心本省外调过多,影响本省考生的录取率,部分家长到两省教育厅举牌抗议。虽然两地的教育部门急忙表态,外调生源不会降低录取率,江苏省还表示本科录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,但公众质疑依旧难消。调出名额,援助中西部地区,本来是为了教育公平,却被两省民众认为是破坏了教育公平,颇具讽刺意味。
【北京、天津为何不调控?江苏湖北的家长不是没有理由质疑】
两地家长反对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,早在2008年就已实行。今年引发两地强烈抗议,是因为两省调出的人数过多。根据今年的方案,12个参加调控计划的省份总共外调16万人,湖北省调出40000人,江苏省调出38000人,两省几乎占了总计划的一半。
教育部门选择调出省份的理由是,高考率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教育资源丰富,升学压力较小。然而,这个理由对江苏湖北的家长却没有说服力:以江苏为例,江苏的教育资源虽然丰富,但远不及北京、天津,然而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参与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。北京、天津不参与,江苏却承担近3.8万的调配任务,两省家长自然不理解。
再说升学压力,近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仅有10%左右,而北京和天津的一本率取率达20%以上,北京2015年的本科升学率更是突破了70%,哪个地区升学压力大一目了然。我国的高考招录是“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”,权力在招生计划中的作用举足轻重,江苏的家长自然会怀疑——谁的权力小谁受损大。只有外调名额数量,没有详细的解释和公众参与,家长有质疑再正常不过。
【中西部地区也未必满意:调过来的大多是专科指标而非重点指标】
由于历史原因,加之地区发展不平衡,中西部地区(湖北等省份是特例,从教育资源丰富角度可以归入东部)确实不如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。但靠东部省份调入一部分名额,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录取率,就能实现教育公平了吗?恐怕未必。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减少,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不断上升,从80年代的5%稳步提到现在75%,可以预见,即使没有东部省份的名额输送,中西部省份也可以稳步提高高考录取率。
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饱和的情况下,高考竞争已成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。优质高校录取是否公平,常常更为家长关心。从媒体的报道看,江苏家长之所以认为调配名额不公,也并不是担心孩子没学上,而是担心本省本来就很低的一本录取率,进一步降低。
然而,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上,教育部门却不像缩小录取率差别这么上心。2008年,教育部要求各省部属高校属地招生不应超过30%,各地陆续达到标准后,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不公。2011年,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《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研究报告》中指出,“从各省学生就读部属高校的入学机会指数(平均数为1)看,不同省(区、市)悬殊的状况依然存在,甚至加剧,入学机会指数的差异系数(标准差除以平均数的值)有逐年递增的趋势,入学机会指数的基尼系数也从2001年的0.226提高到2010年的0.298。从分省的入学机会指数变化情况看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的入学机会指数在2000年分别为1.75、1.61、1.51,到2010年,分别提高到3.64、3.73、2.84,西藏、青海、宁夏的入学机会指数也分别提高到2.70、1.82、1.72,但是河南、河北、安徽、内蒙古、广东等省区的部属高校入学机会指数却一直在0.50~0.70的低点徘徊,提高幅度并不明显”。
在“上大学不难,难的是上好大学”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情况下,给中西部省份多一些部属院校的招生名额,远比给几万良莠不齐的调配指标(江苏省的3.8万,其中有2.9万是专科)更有实际意义。
【合理的做法是,让全国各地优质高校都限制属地招生比例】
有学者指出,目前“211”高校共有112所,虽然仅占我国本科院校的6%,但承担了全国80%的博士生、60%多的硕士生、50%的留学生和30%多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。这些优质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,以招生计划换优惠政策也是常事,它们在招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属地化偏好。
如果部属高校这30%的属地招生能够做些文章,无论是中西部省份,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省份,都能获益。学者张千帆指出,中国各大高校之所以在利益上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,是因为中央缺乏统一的硬性规则,不能帮大学跳出地方保护主义设定的“囚徒困境”。
这应该成为教育部的发力点。有学者建议,在允许各地根据各省进行微调的情况下,教育部应进一步规定属地招生比例不应高于20%;对于只拥有一所211高校的省份,该校在属地省的招生计划占其总计划的比例不高于30%,进一步弱化211院校招生的属地偏好,多出来的招生名额在投放时,可以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,提高这些省份的一本录取率。
以限制属地招生比例为名义来调配优质招生指标,容易减少区域之间的矛盾,而且这种做法应该尽量全国同时推行。
【为照顾各方利益,东部省份的调出名额应采取“增量”的方式安排】
虽然江苏省保证江苏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都会增加,但有一种质疑也不无道理:如果不调出这些本专科名额,江苏的高考录取率会更高,录取率增加不代表考生的利益没受到损害。
的确如此,因为所谓的“录取率提高”是以“报考人数减少”来实现的,对于具体的考生,更看重的是录取名额减少了。所以,目前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实际上就是一种存量调控,改变分配方式,而这就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,招致很大的不满,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。
所以,调给外省的生源计划应该进行“增量”改革,在原有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名额,再调配给其他省份。用
经济学的说法就是,这种改进是一种“帕累托改进”,不会放大各方矛盾,从而有利于改革推进。
实际上, 在2015年的招生计划中,教育部曾明确表示,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,增加部分省份的录取人数。扩大增量意味着扩招,虽然扩招常常被人诟病,但采用这种方式,名额输出省和输入省的利益都得能兼顾,符合更重要的公平原则。

为什么江苏高考的录取率这么高
51招生网(https://www.51fmjf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为什么江苏高考的录取率这么高的相关内容。
相比于全国卷,江苏卷的难度在全国都是知名的,不过2020年是使用江苏卷的最后一年,明年的高考江苏考生将会统一使用全国卷,不知道到时候江苏考生的表现如何?仔细对照江苏高考的数据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,虽然江苏高考的难度很大,但是江苏的录取率还是蛮高的,2020年江苏高考人数34.89万人,2019年江苏的本科录取数据达到了59.82%,那为什么江苏高考的录取率这么高呢?
各省的录取率和两个因素有关,一个是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,另外一个是各个大学投放的招生计划,但是招生计划也和一个省份的人数有关。关于这个问题,很多人说是江苏中考淘汰率高,有接近一半的人上不了高中,也就是说中考分流了一部分人数,所以江苏高考的录取率才显得那么高。真的是这个原因吗?下面我们就通过数据来分析一下。
参加2020年高考的同学是在2017年上的高中,我们查到江苏2017年普通高升的招生人数是31.46万人,这个数据和2020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34.89万人差别不大,多出来的3万人主要是复读生和社会考生,对比与其他省份江苏高考的复读人数也不高。知道了高中人数,我们再看一下初中人数就能很明显的对比出中考淘汰率有多少。2017年读高中的同学,初一入学的时间应该是2014年,经过查询数据,江苏2014年的初中招生人数多61.77万人。我们用31.46万人比上61.77万人,31.46/61.77=0.509,这里的51%就是江苏中考的录取率,所以说江苏中考淘汰了一半的人数并没有说错。
看到这里大概能明白了,之所以江苏高考的录取率高是因为中考分流了大批的考生。假设招生计划保持不变,读高中的人数越多肯定录取越低。我们从江苏高中的在校学生人数也可以看出,从2013年到2017年已经连续五年开始下降,2018年高中人数有了回升,达到了35.21万人。而2018年上高一的同学参加高考应该是2021年,所以可以预计明年江苏高考的人数还会持续升高。
以上就是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全部内容了,了解更多相关信息,关注51招生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51招生网:
www.51fmjf.com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